內心以為的所謂一個美好家庭組成,就是一個爸爸、一個媽媽,然後我,有時候加上幾個兄弟姊妹。幸福一點再來個爺爺、奶奶,然後寒暑假有個外婆家可以回去渡假。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美滿的人生。

那時候的你不懂什麼叫「婆媳問題」、「家族問題」,也不知道「夫妻個性問題」,更不知道什麼叫做疾病、意外與身故。簡單的來說,開始面對世界的你,不知道什麼事「問題」。

我們從原生家庭出生,然後不管多麼的幸福與悲慘,都以為了世界就是這樣。然後透過社會灌溉給你的一些什麼,於是慢慢去感受並更正自己,告訴自己那些該以為美好的正常才是對的。

  

一本說著年輕少男女的人生,從小到大,歷經母親們選擇自己的方式認真生活,直到生病與社會的「難」而選擇離開世界。從小累積的生活幸福與傷害記憶都成了他們日後生活的自我對話能量。抑或稱泥淖?

累似的成長背景,兩個人也有不同的解釋。有時候思緒在悲慘的坑裡像雙腳被繩索拉住,你覺得自己想離開但走不了;另一種解釋卻也讓人生創傷成為想盡辦法翻轉的成份。

慢慢的我們也是從小時候活到了知道世界不是只有一個面向,於是更能理解每個人的背景與現狀。書裡的字字句句好像都有點憂鬱,但卻是最近書籍裡面讓我忍不住執筆抄下來最多句的一本書。

憂鬱的字句像幫自己內心的黑暗抑鬱訴說出來,特別有感觸,也特別舒暢。

最後,他們在自己都覺得準備好面對過去的那天,勇敢抱著希望的再去面對了過去那個曾經讓他們幸福又落入谷底的地方,去找回掉落的記憶與碎片。完整了過去的自己,才能走向未來完整的自己。

「人生如果全部按照自己的想法或目標構成,會透不過氣難以生存,況且那樣也不可能出現任何插曲。實際上一半是外在環境主導,因此只要對那個做出反應,人好歹就可以活下去。⋯」~群鳥p.13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azyCa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